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福建日報創(chuàng)刊60周年> 內首頁> 幕后
> 正文
校對生涯雜憶
??? 我是1953年中專畢業(yè)后分配來福建日報干夜班校對的,在校對組呆了27年。當時,七八個人全擠在一間二丈見方的平房里,不大的地方擺下了七八架單人床。所謂的床,是用二條板凳做床腳,上面架上床板。沒有辦公桌,僅有二張如乒乓桌大小的桌子(沒有抽屜)。沒有臺燈,就借助吊燈燈光,坐在木凳子上或單?;驅π!O奶煳米佣?,我們一手揮扇趕蚊子,一手拿筆細校。
?
那時人少,周日一樣要出報,每次只能讓一位同志輪休,但這也不一定能保證。遇有重大事件,停止休息全力投入工作是常有的事。都是“公家的人”,奉獻是理所當然的。“文革”期間,報紙只登新華社消息,許多編輯記者無事可干,校對人卻沒有這個“福氣”,報紙沒有??M一天都不能休息。
校對組的工作就是撲滅差錯,包括排字的差錯和原稿的差錯。
排字差錯是在揀字中產生的,除了拿錯鉛字外,還包括看錯原稿(當時稿件全是手寫,一些編輯寫的字難認)。這類差錯還比較容易發(fā)現,如“大”“太”,“自”“且”等字形相近的字。一些原稿字跡太潦草,排版時把“洗”看成“選”或因刪改太厲害整段誤揀、漏排也時有發(fā)生。
原稿差錯情況比較復雜,大體上可以分為用字用詞錯誤、事實錯誤、政治性錯誤三種。發(fā)現和撲滅政治性錯誤,是對校對的最大挑戰(zhàn)。上世紀50年代,有位編輯誤把“陶希晉”編為“陶希圣”,陶希圣是國民黨的御用文人,陶希晉則是華東區(qū)革命領導干部,兩個名只差一字,但一錯就不得了;1987年,《血肉長城》文中有一句“這是做敵軍政治工作的收獲”,編輯漏了很關鍵的“做”字,出了大錯。
知識性差錯,多是由于編輯對一些知識疏忽引起。如把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誤為“海上升明月”;以為淡水的鴛鴦海里也有,形容海中情侶游泳時用了“海中鴛鴦戲水”等。
![]() ![]() |
相關新聞
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