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社會 不畏艱難創(chuàng)佳績
菌草技術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始于1988年在尤溪縣的示范推廣。在一次下鄉(xiāng)途中林占熺不幸出了車禍,摔斷了兩根肋骨,他只在醫(yī)院治療休息了三天就忍著劇痛出院;而在另一次事故中,他那碩士研究生畢業(yè)、成為他得力助手的親弟弟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菌草技術作為科技興農項目在尤溪縣14個鄉(xiāng)(鎮(zhèn))112個村的4236戶農戶示范生產,當年完成584.3萬袋,產值1300多萬,農民純收入899萬元。其中臺溪鄉(xiāng)后隔村地處海拔830米,全村489人,屬于典型的貧困村,首次栽培香菇31.7萬袋,人均增收1022元。山里的農民用顫抖的手,數著久違了的百元鈔票高興地說,照這樣下去“一年脫貧,二年致富,三年蓋房子,四年討媳婦”,這一刻林占熺也會心地笑了。
1991年,菌草技術被國家科委列為星火計劃重點項目,開始向全國推廣,據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91-1995年,僅福建省就示范推廣12.39億袋,累計產值22.46億元,節(jié)約闊葉樹木材51.26萬元立方米。
1996年,中央決定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辦公室負責人,首先想到了林占熺。在1997年4月召開的閩寧兩省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上,菌草技術被一致同意列為幫扶寧夏的項目,并確定先在彭陽縣搞示范生產,取得經驗逐步推廣。
彭陽縣山大溝深,歷史上從沒有種過菇,農民一年四季大都以土豆、玉米為主食,連蔬菜都不常見。聽說福建農大專家林占熺等人能用他們廢棄的窯洞和玉米桿栽培蘑菇,開始都不太相信,經過反復宣傳動員才有20幾戶農民愿意嘗試。當雪白的蘑菇長出來,敢為人先的20幾戶農民戶均純收入超過2000元時,驚喜得把林占熺當成能點草成金的菇神下凡。
第二年根據省對口幫扶辦的要求,菌草技術示范推廣工作移師到我省幫扶寧夏最大的移民村——閩寧村。閩寧村地處賀蘭山口,騰格里沙漠邊緣,經??耧L大作,塵暴滾滾,天地一片渾黃,素有“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之說。1998年春林占熺帶著6名菌草技術人員進駐閩寧村時一切都非常不適應,風沙、寒冷、干燥,以及西北的飲食習慣使大部分人不是流鼻血、嘴唇、手腳開裂出血,就是感冒、發(fā)燒、上火,但為了盡快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他們全然不顧這些困難。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這里他們不但在首批200戶農戶中獲得成功,而且還根據寧夏荒漠地區(qū)的自然、氣候等特點進行不同模式的栽培對比實驗和高產、優(yōu)質菌種的篩選工作。
- 2009-11-06真情捂熱紅土地
- 2009-11-06做新時代的知識型人才
- 2009-11-06追求——記全國勞模、閩清縣上蓮鄉(xiāng)豐達農場總經理陳謨湊
- 2009-11-06為民傾注滿腔情——記全國勞模、福州吳熙中醫(yī)院院長吳熙
- 2009-11-06身殘志堅勇向前 山區(qū)漁村譜新篇
- 2009-11-06扎根閩北 獻身機械
- 2009-11-06昔日外來工,今日省勞模
- 2009-11-06艱辛創(chuàng)業(yè)荒山披綠,古道熱腸見義勇為
- 2009-11-06人民放心滿意的理財人
- 2009-11-06羽壇傳奇人物湯仙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