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wǎng)
>
專題> 創(chuàng)先爭優(yōu)在福建> 時代先鋒
> 正文
44年,帶出個新農(nóng)村--記江蘇常熟蔣巷村黨委書記常德盛
www.oubrhjy.cn?2010-09-29 21:07? 王偉健?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在蔣巷村,幾乎人人都知道,“一碗湯的距離”代表什么。俗話說,養(yǎng)兒防老。蔣巷村卻把老人從子女身邊拉開。在常德盛看來,在中國,老人也有必要獨立?!拔覀冊趧e墅區(qū)附近造了100座老年公寓,鼓勵老人住進來。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老人有老人的習慣,時代不同,觀念不同,很多矛盾都是一兩句話引起的?!背5率⒂X得,適當分開,不僅不會減少親情,反而可以增加彼此的掛念。
老人孫敬祖深有體會,自己跟子女分開了,更自由。過去住在一起,難免磕磕碰碰。而現(xiàn)在,客氣多了,幾天不見就會打電話問長問短,家里燒了雞湯,也會熱乎乎端一碗過來。老年公寓與別墅分開但不遠,即便是冬天,一碗湯端過來還是熱的。常德盛設計的這個距離美,就叫“一碗湯的距離”。
十個手指伸出來,不會一般長,但只要是蔣巷村民,常德盛都會想方設法讓人人都發(fā)光。他根據(jù)各人的情況,宜工則工,宜農(nóng)則農(nóng),宜商則商,宜副則副,鼓勵大家勤勞致富,絕不讓一名村民掉隊。
既講集中,又發(fā)揚民主,這是徐惠平的感受。徐惠平說,雖然常德盛當了40多年的村干部,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但他在發(fā)揚民主方面,仍然值得村干部學習。今年6月,有種植大戶反映,村里的兩個小工廠影響了種植戶的利益。村兩委立即召開村黨委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邀請村民代表、村干部、種植大戶和工廠業(yè)主一起開會。最后按照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同意搬遷工廠,并確定了補償標準。
相關新聞
更多>>視頻現(xiàn)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