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轉作風常學習群眾智慧
在龍巖采訪,與在廈門這樣的都市采訪,有極大的差別。
最明顯的就是龍巖地域范圍大,而交通卻十分不便。目前,從龍巖市所在的新羅區(qū),到其他六個縣、市,仍然沒有高速公路,只能走國道,這給記者的采訪工作帶來極大阻礙。
比如,從新羅到長汀要2個小時,到武平也要2個小時,連城也是如此。來回2個小時的路程,就需4個小時,加上對地形不熟,以及等車的時間,基本上一個采訪,就要費去一天時間。
但是,我們并沒有因為如此而降低新聞的數量和質量。本報記者站每天在龍巖按照一個版的定量作為目標,深入群眾,融入群眾,在短短時間內,就走了武平、永定、上杭、長汀和連城,充分地了解了龍巖的風土人情。
給印象深刻的是長汀一行,我們?yōu)榱肆私忾L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到長汀著名的河田鄉(xiāng),尋找國家級非物質文物遺產公嫲吹。這是一種喪事音樂,當我們到達河田時,也恰好趕上了一場農村的喪禮。
也正是在這樣的場合下,記者深刻感受到了龍巖特有的非物質文化,和當地人了解了公嫲吹為何成為傳統(tǒng)的起源,體味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更對農村音樂、文化有了切身感受。
的確,不管路途有多遠,新聞記者永遠在路上,好的新聞,也永遠在腳下。只有通過走進貧困邊遠農村,進一步增進群眾感情、拉近同群眾的距離,才能進一步增強做好黨的新聞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
與此相應的是,基層的群眾,總能讓我們發(fā)現他們的可貴之處,成為我們的學習對象。比如,記者在長汀采訪時,了解到長汀古城墻的保護,竟然來自幾十個六十歲以上的伯伯和阿姨,捐款全部來自民間,而古城墻保護協(xié)會把每一筆捐款明細都做得十分詳細,給每一個曾經捐過款的人,都發(fā)放明細表,令人實在佩服。
“如果能慈善組織也能做到這樣,就不會有今天的紅十字會信任危機發(fā)生?!币晃煌械挠浾咄赂锌?。
- 2011-09-01“小神龍”回家——閩清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表業(yè)民企回歸
- 2011-08-31全力以赴防御“南瑪都”:轉移受災群眾到避災點
- 2011-08-31全力以赴防御“南瑪都”:不讓一人留在危房里
- 2011-08-31全力以赴防御“南瑪都”:“千年海堤”嚴陣以待
- 2011-08-31親歷“南瑪都”:抗臺風巡邏隊加固??看?/a>
- 2011-08-31全力以赴防御“南瑪都”:道路客運未出現旅客滯留
- 2011-08-31“南瑪都”將帶來長時間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