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回答“國企賺的錢”都哪兒去了》,這是近日網上轉載率很高的一篇文章,核心內容就是為什么三家大國企一年賺3000多億,只上交國家200多億。現(xiàn)狀之下,國企利潤究竟流向何處?國有企業(yè)全民所有,究竟又該在利潤上如何體現(xiàn)全民所有?(4月16日央視《新聞1+1》)
不妨借用朱自清先生當年的這句夫子自道,來描摹國民的心理感受———“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一邊是三家大國企數(shù)以千億的利潤,一邊是寒酸的10%上繳比例,換言之,當一些央企在饕餮狂歡的盛筵時,我們幾乎什么也沒有。
據(jù)悉,從1993年到現(xiàn)在,我們國企積累的未上繳的利潤有幾萬億元,試問這些天文數(shù)字的利潤流向哪里了?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接受采訪時稱,剩下的90%用于企業(yè)的擴大再生產,用于支付改革的成本以及其他實實在在的一些需求。顯然,這一回答過于籠統(tǒng)和曖昧。具體有多少用于擴大再生產?又有多少用于支付改革成本?除此之外的利潤具體流向哪里?對此相關部門語焉不詳,公眾茫然不知。
其實,這些利潤還有一項即是自肥。數(shù)字顯示,2005年電力、電信、石油、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煙草等行業(yè)共有職工833萬人,不到全國職工人數(shù)的8%,但工資和工資外收入總額估算相當于當年全國職工工資總額的55%。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壟斷性國企上交給國家的利潤是封了頂?shù)?,?0%,但其高管收入在今年以前是不封頂?shù)摹o@然,如果繼續(xù)坐視央企將大部分利潤預留,“央企吃肉,社會喝粥”的現(xiàn)象只會愈演愈烈。
與國際上一些國家相比,利潤上繳比例最高10%委實太寬松、太敦厚,以至有人戲稱國家是“仁慈的君主”。據(jù)報道,新加坡國有企業(yè)分紅主要考慮現(xiàn)金流(即折舊前盈利),分紅水平高的達到盈利的80%-90%,一般為盈利的1/3至2/3。而且國際上的通用做法是,國有企業(yè)要將利潤轉給財政部門,由財政部門進行支配,或用于公共支出,或用于返還企業(yè),而不是像我們的國企那樣直接“扣留”。
是時候該徹底結束“央企吃肉,社會喝粥”了。如何結束?筆者認為,最需要調整的即是目前10%的比例,至于如何調整,則需要把握一個度。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研究員楊志勇曾提到“紅利悖論”———國家少拿了,國家的所有者權益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證;國家多拿了,企業(yè)的發(fā)展后勁可能受到影響。顯然這就需要把握兩者的平衡點,但就當下而言,利潤上繳比例最高10%實屬過低。當然,調高上繳比例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需要加快壟斷行業(yè)改革,放寬準入領域,引入競爭,真正讓民營企業(yè)進入壟斷領域。
一味沉醉于天文數(shù)字的狂歡當中,而不去追問國企利潤能否惠及于民,數(shù)字狂歡終究只是紙上富貴。如果不探究高增長背后的真相,不剖析高增長背后的隱憂,這種高增長假以時日必將流于虛無,因為許多央企的利潤是建立在壟斷基礎之上。最關鍵的是,如果繼續(xù)容忍央企截留高額利潤,就會撕裂民意、造成社會不平。
![]() ![]() |
- 2009-03-26財政部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前兩月國企利潤降逾四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