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教育部“2010年年度工作要點”引發(fā)的,關于“全國財政性教育經(jīng)費占GDP比例4%”目標仍未實現(xiàn)的媒體討論非常火爆,但偏有熱愛“反彈琵琶”的論客們,一味以中國教育沒有制造出大師、教育管理體制很落后乃至個別學校亂花錢為例子,試圖論證教育領域問題核心并不是投資不足、不達標的問題,而是教育投資的使用效率不高,并在此基礎上,引導讀者“自然而然”地得到結論——— 目前的投資不足是次要的。
必須看到,這樣誤導受眾、曲解主體乃至罔顧邏輯的論述方式是反智的,害處極大,并極具誤導性。
首先,教育體制落后、存在問題乃至需要調整、優(yōu)化,這個論斷本身其實并不是一個具有討論價值以及具備驗證標準的真問題。不僅這一論述自身永遠無法證偽——— 拿這個話題說事兒的人永遠可以說體制不夠好、永遠存在改進的空間,還因為教育也好,文化也罷,根本不能,也無法自外于所處的時代、自外于整個社會環(huán)境——— 如今中國教育體制的問題并非獨有,同樣的問題也存在于文化、傳播乃至衛(wèi)生等領域。因此,僅以教育體制存在種種的問題來為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資不足、投入不夠進行開脫,實在是在“顧左右而言他”。
其次,數(shù)十年所累積的教育領域投資不足已形成極嚴重的歷史欠賬,幾乎是當下多數(shù)教育領域亂象的根源。譬如大、中、小學校亂收費問題,很大程度正是由于自上而下正規(guī)的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各級各類學校自尋出路、自謀經(jīng)費所引致的;而世所熱議的民辦教師、代課教師身份轉換、贖買問題,同樣是教育系統(tǒng)經(jīng)費不足導致的人員編制緊張所致。前者,既然教育主管部門無法給予學校足夠的經(jīng)費支持,大家自找財源,不免內(nèi)部人貪念四起、脫離監(jiān)控,易引發(fā)資金、財務黑洞;后者,由于就學人口分布與教育資源不匹配,在有限的資金盤子中,才有了各地各出奇招,在編制外尋找替代資源的努力。其他諸如高校主動負債等自不必說,原因類似。
- 2010-02-23教育經(jīng)費不會用就永遠不夠用
- 2010-02-23沒有問責,“教育投入4%”還很懸
- 2010-02-22十數(shù)年未曾跨越4%看教育之弱勢
- 2010-02-22教育投入應增加,教育部門更應花好錢
- 2010-02-22教育投入是個財政體制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