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高司法解釋,利劍高懸只為保護公民權益
www.fjnet.cn?2013-09-10 15:02? 李德林?來源:人民網 我來說兩句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發(fā)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苦謠言久矣”的網絡而言,這部9月10即將付諸實施的司法解釋,無異于久旱逢云霓,恰當其時,恰到好處。 法律要發(fā)揮實際作用,就要與時俱進、遭時為法,跟上時代的節(jié)奏、踩準實踐的鼓點,這也是這部司法解釋的特點之一。盡管國家為規(guī)范互聯(lián)網秩序,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lián)網安全的決定》等,但是隨著互聯(lián)網狂飆突進的發(fā)展,既有的法律法規(guī)難以適應形勢的發(fā)展。因此,針對新型網絡犯罪的特點,回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這部司法解釋應運而生。 網絡時代,很少有人會否認,任何人都沒有誹謗他人的“言論自由”,多數(shù)人也會贊成,表達權利不是肆無忌憚、沒有邊界,而是“揮舞拳頭的自由止于別人鼻子的地方”。然而,一直以來,由于缺少統(tǒng)一的司法規(guī)范,政府部門剛剛向網絡謠言亮出法律之劍,就有人擔心權力濫用會打壓表達權利;公安機關甫一破獲網絡犯罪團伙,就有人質疑執(zhí)法行動的法律依據。這正說明,缺少明確的法律依據、沒有確定的言論邊界,即便是懲惡揚善的正義行為,也難免遭遇質疑。對此,這部司法解釋明確量刑標準,明確提出應當認定“情節(jié)嚴重”的三種情況,有利于統(tǒng)一司法標準,規(guī)范司法行為。 法之為用,不僅在于“懲惡”,更重要的是“揚善”;不僅在于打擊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保護公民合法權益。這部司法解釋秉持寬嚴相濟的原則,既傳遞出絕不姑息網絡違法犯罪的鋼鐵意志,也彰顯著“最大限度地保護廣大網民的表達權”的堅定決心。比如,行為人不知情而轉發(fā),“即使對被害人的名譽造成了一定的損害,也不構成誹謗罪”;再比如,有關部門應當認真對待廣大網民的網絡檢舉,“即使檢舉、揭發(fā)的部分內容失實,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或者不屬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而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就不應以誹謗罪追究刑事責任”。 從這個意義上,無論是嚴厲的懲罰措施,還是準確的法律條文,這部司法解釋都是為了營造更好的網絡環(huán)境,促進互聯(lián)網健康發(fā)展,根本目的還是保護每個人的合法權益,拓展每個人的表達權利。古人云,“刑罰所以止惡,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刑罰”只是手段和工具,保護公民合法權益才是根本目的。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9-10]魯煒:網絡空間的自由與秩序(全文)
- [ 09-10]打擊網謠要給網絡舉報留足空間
- [ 09-10]司法解釋有助厘清網絡言論邊界
- [ 09-10]治謠越依法越讓人信服
- [ 09-10]打擊網絡謠言當體現(xiàn)法律“寬嚴相濟”
- [ 09-10]新京報:打擊網絡謠言當體現(xiàn)法律“寬嚴相濟”
- [ 09-10]京華時報:司法解釋有助厘清網絡言論邊界
- [ 09-09]10家主流網站共建“河北網絡辟謠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