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近日報道,科技部撤銷了“存在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的200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獎項目。誰都知道學術腐敗是一個制度問題,大學行政化、學術官僚化、數字化評價機制逼迫學者炮制垃圾論文乃至造假……學術體制的罪惡首先在于它對整個學術界的腐化作用,造成了中國學者的平庸甚至人格墮落。其實這個命題在中國可以說是過于顯然正確,無需論證,甚至連行政官僚自己都不否認。不過雖然大學去行政化呼聲已久,這個體制似乎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這就不得不讓人反思同一塊錢幣的另一面——學者自己的問題。
在我看來,文人沒做好自己的學問就怪體制糟糕,就好比官員腐敗怪體制漏洞太多、誘惑力太大,甚至就像小偷犯禁怪別人錢太多、法制不嚴明一樣,聽起來讓人覺得過分;似乎錯都在“制度”,都是別人的事,跟自己一點干系都沒有。其實制度本來就是一個共同體的產物,它確實影響每個人,但每個人也直接或間接參與維持著制度的運行,因而所有人都多少對制度現(xiàn)狀承擔一點責任。現(xiàn)在倒好,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制度”成了一切罪惡的替罪羊。在我們每個人都把手指向別人的狀態(tài)下,中國學術是不會改善的。
制度固然是造成中國學術平庸乃至腐敗的首惡,卻頂替不了學者自己的責任。學術腐敗首先是學術平庸的產物,造假、抄襲顯然是不值得哪個大家或哪怕只是有點自尊的人去做的,而學術平庸則歸根結底是學者自身的平庸。許多所謂的學者甚至“著名”學者只是把學術當做一種生存手段,對學術本身則缺乏興趣和抱負,真正像韋伯所說的把學術作為一門“職業(yè)”的人不多。其實大多數學術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火箭科學,只要踏踏實實投入足夠的努力就能有實實在在的產出。一般學者只要潛心學業(yè),沒有荒廢從本科到研究生的“十年寒窗”,至少博士畢業(yè)就能基本成就一番像樣的事業(yè)。因此,中國學術是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平庸的。都說中國人“聰明”,能進大學、研究所的肯定都不笨。但是我們的聰明都用在了哪里?看看我們的學者每天都在忙些什么?真正花在讀書、研究或寫作上的時間有多少?在沒有實質知識積淀的狀態(tài)下,這樣的“學術”又怎能不平庸呢?
- 2011-02-12學術造假處理不徹底如何挽回信心
- 2011-02-11學術打假亟須處罰給力
- 2011-01-25遏制學術腐敗絕不能捂著蓋子
- 2011-01-14學術爭端何妨多些“開胸驗肺”
- 2011-01-14處理學術不端爭議 復旦立了個樣板
- 2010-11-25有一本學術期刊叫《大眾電影》
- 2010-11-01薪水多高才能安心做學術?
- 2010-10-12對明星“拋媚眼”PK掉了對學術“皺眉頭”